前不久,上海警方侦破一起手机维修诈骗案,作案团伙以线上客服低价揽客、线下门店虚假维修的方式骗取高额维修费,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近段时间,不少读者来信反映在手机维修过程中曾经被骗,有读者表示,“手机坏了不是不想修,而是不敢修”。
记者调查发现,手机维修对于普通消费者存在较高专业门槛,一些不法分子借此设下种种圈套,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以更换手机电池为由,咨询了线上线下共8家手机维修店,既有官方售后,也有个人经营的手机维修店。其中,官方售后的报价为500多元,而7家个人经营店铺的报价均低于200元。
“更换的电池是原装电池吗?”面对记者提出的疑问,几家店铺客服人员基本都作出了肯定回答。但当记者询问细节时,有些客服却改口称:“是原厂电池,都一样的。”还有的含糊其词,只说电池“是原装品质”,有的则表示“是原装电池,但更换后手机开机时会有弹窗,不过不影响正常使用”。记者向官方售后咨询得知,如果更换的是原装电池,手机并不会出现弹窗界面。
此外,维修过程中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少消费者选择线上寄修,将手机寄到指定地点维修。由于消费者无法监督手机维修过程,线上寄修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咨询了几家线上手机维修店铺,对方均表示不会泄露个人信息,但仅有一家店铺表示可以全程拍摄维修过程,并把视频发给消费者,而其他店铺则没有具体措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钟萍表示,有部分手机品牌推出了“维修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维修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不过还是建议消费者尽量去官方售后,相对而言各方面更安全可靠。维修时应尽量在现场看着,避免个人信息泄露、零件被偷换等问题”。
手机维修陷阱多,消费者应该如何避免个人权益受损?吉林大学法学院教师王皎皎表示:“消费者应当选择有合法资质的维修网点,并且保留购买和维修的票据、凭证,以及更换下来的零件、维修价格清单等。如果维修者有一些口头承诺,应该将其落实为书面形式。”
吉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修保认为,消费者应保存证据、全程留痕、依规投诉、依法维权。“如果在维修中发现权益受损,可依据相关证据向经营者提出重修、调价等诉求。经营者无正当理由拒绝的,消费者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进行投诉,或者寻求当地消费者协会的帮助,也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修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