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国内首个全面系统集中展示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即将开馆
发布时间:2025-06-11 15:49 来源:郑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

流域多变的地层与河道。为展现黄河历史文化延续的不易,黄河文化主题墙以“立体拼图”之姿,绘就黄河流域的恢宏史诗。墙面采用分片加工、模块拼装工艺,按色域量身定制不同形状的装饰材料,分层抹装出9种地貌色调,最薄处仅15毫米,最厚达60毫米,精准再现黄河从发源地至入海的“九曲回环”之势。

“我们将碎玻璃河道装饰与金属龙骨一体焊接,攻克竖向造型难题,彩色水泥添加短纤维增强抗裂性,分层涂抹展现渐变地貌。”项目负责人吴浩介绍道。浮雕式背景墙融合白色玻璃砂与环氧树脂,塑造出蜿蜒的“黄河主流”,蓝色碎玻璃砂与彩色装饰水泥的匠心组合,既确保结构稳固,又赋予墙面立体文化质感,让游客在移步换景间,领略文明沿黄河奔涌而下的磅礴气势,读懂大河村与黄河文明的血脉相连。

完整的文化层,让“仰韶文化的标尺”有了形状。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的城墙不再只用于“防御”,将成为展现大河村考古发掘重要的“文化层”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建一局项目建设团队使用原始质朴的夯土材质,模拟黄河泥沙沉积的横向层积的视觉效果,在博物馆建筑外侧走廊各处墙面使用混合料分层勾勒出自然流动的线条感,复刻仰韶时期原始肌理,以达到“古朴自然 回归现代”的效果。每一块板材都内嵌贝壳碎片,“沧海桑田”跃然眼前;每一处墙板都重现仰韶时期地质纹理,“土色文化层”续写新篇。让游客在触摸间,在千年的记忆温度中,感受仰韶文化的原始脉动。

为营造沉浸式水景,重塑“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诗篇,中建一局项目建设团队在馆外设置4面总计180余米的水幕墙,水流自8米高墙顶倾泻而下,成为河南省最长的室外陆上水幕奇观。水流经滤水碎石溅起晶莹水花,既呼应黄河奔涌之势,又为庄重的建筑注入灵动生机。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建林介绍道“我们通过40余次实体模型试验,精准调控水量与流态,克服大跨度悬挑结构难题,最终实现水幕与地层纹样的无缝结合。”不仅模拟史前湿润气候,更以声景交融的引导方式,让游客从水幕庭院步入遗址区,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千年对话。

全景展现:数智科技焕千年文物生机

钻木取火、烧陶绘图、采集渔猎、搭建房屋……走入仰韶印象,数智还原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场景跃然眼前。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致力于构建“展览展示+数智体验+沉浸研学”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成为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增长极。馆内不仅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考古成果与文明脉络,更通过三维交互、MAPPING投影等科技手段打破时空壁垒,让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结束馆内的参观,映入眼帘的便是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景墙,观象授时、旱作农业、河图洛书……一个个黄河文化符号在此刻汇集,溢流水幕从主题墙倾泻而下,象征着无论是仰韶文明还是黄河文化都将在时间长河中焕发新生。建设团队通过现代材料的解构重组,不仅构建出层次丰富的沉浸式参观体验,更以建筑为媒介完成了对仰韶文明的跨时空解读,实现历史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无缝衔接,成为黄河文化地标中 “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注脚。

黄河奔涌、赓续文脉,华夏泱泱、照亮未来。中建一局“沉下去”为重现仰韶文化筑基,守护“最初的仰望”让文明传承生生不息。未来,中建一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涵,坚持保护、传承、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以高品质工程建设助力当地文旅产业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党政机关网站标识
网站地图
主办:郑州市郑东新区党政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中环南路86号 联系电话 :0371-67179600 邮编:450000
招商电话:(+86-371)67179967 67179820 67179488 67179487 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热线:0371-85908590
网站标识码:4101920001   豫ICP备2024098617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3517号
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