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既是改革开放结出的“黄金果”,也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效的“试金石”。
近年来,郑州市牢牢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开足马力拼经济,全力以赴求突破,项目建设呈现强化创新引领、坚持链式思维、助推集群发展、抢滩未来产业等鲜明特色,并借此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使之成为全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力推手。项目为王拼经济,郑州,“风景”这边独好。
中原科技城
科创之花“郑”绽放
新近,华兰生物研究院正式揭牌。这是中原科技城内不断绽放科创“花朵”的又一见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将中原科技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主平台。
2023年是中原科技城成立的第三年。三年来,中原科技城累计集聚国家创新平台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6家、省重点实验室5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家。
“仅去年一年,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5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96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近70亿元,同比增长181.2%,科技创新空前加强。”中原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3月,中原科技城与河南省科学院联合举行了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暨“人才强院年”启航仪式,与武汉大学校友半导体专委会等22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签约,推动长江量子、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等项目加快落地中原科技城。
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海康威视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在中原科技城纷纷落地布局;北科生物、华兰生物等14家生物医药头部企业,谋划搭建中原科技城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华为中原总部、中原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体封顶,中原科技城智慧产业园等“四梁八柱”项目加快建设。
高标准打造河南省区块链产业园、中原数据要素产业园、58科创数字经济产业园等5个“拎包办公”产业园,推进建设商用密码产业园、粤浦白沙科技创新港等18个专业园区。
同时,伴随墨子实验室、中州实验室、黄淮实验室等相继落地,与已入驻的嵩山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形成联动促进之势……
中原科技城,科创之花争奇斗艳,预示着大跨步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原医学科学城
建设按下“加速键”
11月10日上午,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医学科学城内,建设场景一片火热。
黄海路,是穿过中原医学科学城的一条主干道。道路南侧,是河南省第十期“三个一批”活动“两院一中心”项目所在地。道路北侧,中原医学科学城医工园项目(二期)当日上午10时正式开工建设。
中原医学科学城管委会主任秦新东介绍,医工园项目是中原医学科学城发展高标准、专业化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物理载体。项目占地总面积约107亩,建筑总面积约12.5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5.2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进一步突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优势,产业承载力将进一步提升,加速构建“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健康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新局面。
今年10月,中原医学科学城成为全省第十期“三个一批”活动三个主会场之一,这里的建设也步入加速期。
郑州航空港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饶凯介绍,目前,郑州航空港在“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中全面发力。以中原医学科学城“两院一中心”(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院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南院区、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为例,一期工程血液中心项目已完成外围临建工程,土壤检测、地勘、设计、施工方招标工作正在同步进行,预计11月下旬正式进行地基开挖。二期工程“两院”项目,正在进行土地挂牌出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12月下旬实质性开工。
作为中原医学科学城医工园创新孵化载体,医疗器械CDMO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速。目前,该平台所包含的智能诊疗一体化研制平台、临床模拟和动物实验手术室等工程已于10月15日竣工,拟由国资公司与苏州承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熠品(贵阳)质量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提供二类、三类医疗器械CRO/CDMO服务。
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
汽车“智造”频落子
郑州经开区崛起了一座“汽车城”。
每57秒生产1辆车!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整车二厂是一个标准的数字化智能工厂,自动化率达99.9%;总装车间流水线上,机器臂挥舞,一辆辆精致酷炫的新能源汽车陆续下线。
1分钟内“智造”1台发动机!发动机厂生产车间也如同“机器人的世界”,1个“毛坯”上线,经过十几道工序,不到1分钟成品下线。
每隔一段时间,这个汽车生产基地都会“装”进“新内容”。不久前,继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之后,上汽集团在此又落“关键一子”——新能源电池工厂,规划建设30万台(套)动力电池产能,助力郑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据介绍,自2017年落户郑州经开区以来,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产销汽车突破160万辆、创造产值超1100亿元,年整车出口规模10万辆以上,已成为上汽集团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出口基地。
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带动力强,有着明显的“葡萄串效应”。近些年来,郑州与上汽集团合作频频“开花结果”。上汽集团以整车厂、发动机厂为链主,带动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软件中心、零部件集群、供应链物流、移动出行等数十个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郑州,形成了多元产品体系和产业链生态体系。
“上汽集团和郑州结下了深厚友谊。目前,郑州已成为上汽集团产业布局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丁波说,“我们将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研发能力与供应链体系,布局郑州更多的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车型和出口车型,为郑州市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制造业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
打造“传感”新高地
3至4平方公里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3个产业集群、3个特色产业链……一幅描绘中国智能传感产业未来的蓝图正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速变为现实,一个智能传感器技术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位于郑州高新区红松路与化工路交叉口。启动区整体规划总占地面积337亩,建筑面积约百万平方米,将打造传感产业生态之谷、创新之谷、活力之谷。启动区负责人刘鹏说,目前启动区一号地块运营中心、众创空间、传感创新街部分组团已交付。随着规划一步步落实,“中国智能传感产业生态平台”浮出水面。
刘鹏详细阐释了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助力产业升级的路径:以郑州高新区为核心,谋划3至4平方公里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3个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3个特色产业链,推动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
目前,中试基地已启动建设,创业大厦将于今年年底交付。“该中试基地将为企业和院校提供传感器设计与流片验证、传感芯片封装流片验证、敏感材料研发、半导体设备量产、传感器工艺研发等多项技术服务,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刘鹏说。
依托郑州高新区,郑州将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整合传感器科技和产业资源,建设产学研基地、企业总部基地、双创基地等相关产业配套,打造智能传感谷发展先行区、智能传感产业引领区、创新科技转化发布示范区、智能传感应用共享体验区。
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立志表示,根据规划,郑州将全力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努力建设中部领先、国内知名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聚集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骨干企业200家以上,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品,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郑州国际陆港
新址建设“马蹄疾”
“西作业区的1号、2号、3号仓库库房已于10月15日完工,还有11栋仓库将在本月底完工交付,年底前30万平方米仓库库房可全部投用,这个进度比预期提前了1个月。”11月13日,河南国际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松说。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欧班列(中豫号)的“新家”——郑州国际陆港建设“蹄疾步稳”,每天都有新建设、新进展、新气象。
2022年6月,省政府批复《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发展规划》,布局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内陆国际大港、世界级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内陆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据孙松介绍,郑州国际陆港总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首批开工专用铁路和西作业区两个项目。其中,西作业区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服务中心,东片区将致力于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成后将具备中欧班列年发运“万列千万吨”的承载能力。
聚焦中欧班列“万列千万吨”发展目标,瞄准“世界级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内陆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大战略定位,郑州国际陆港将按照“一港两站七区”组织功能分区和布局。一港,即郑州新国际陆港;两站,即新国际陆港东站、新国际陆港西站;七区,即国际班列集散中心区、新能源汽车物流区、大宗物资供应链区、保税功能拓展区、商贸配套区、水港协作战略预留区、新兴物流战略预留区。
为有力推进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郑州航空港成立工作专班,从备案审批、征地拆迁、施工许可等方面,采取“跟踪式”“保姆式”服务,全方位推动郑州国际陆港建设。而施工企业也通过引入自动找平机器人等先进施工设备,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在西作业区加快建设的同时,郑州国际陆港东片区建设稳步推进。“东片区一期主要建设铁路场站、集装箱共享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国际仓储分拨中心等,计划2024年10月底完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孙松向记者透露。
大事记
2017年
上汽乘用车生产基地落户郑州
2019年11月
郑州高新区正式发布“传感十条”支持政策,向中外智能传感器产业相关企业和机构抛出“橄榄枝”
2020年9月15日
中原科技城正式揭牌,翻开了全省大力推进科创产业的新篇章
2023年7月15日
重建省医学科学院在郑州航空港揭牌
2023年10月15日
郑州国际陆港项目西作业区首期交付3栋共计4万平方米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