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摘编(一)
发布时间:2020-05-15 08:53 来源:郑州日报

5月14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副省长、市长王新伟向大会作郑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

 以来工作回顾

2019年,是郑州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坚定扛起“三个在”和“龙头高高扬起来”的职责使命,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年末登记失业率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

一关键词

 综合实力

 我市抢抓重大机遇,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我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等部署,加快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结构,郑汴、郑新、郑焦、郑许一体化加速融合。

全省带动力持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89.7亿元、占全省的21.4%、总量居全国城市第15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4.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0.2%、22.7%;进出口总额4129.9亿元、占全省的72.3%,居中部城市首位、省会城市第5位。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城市始终充满正能量。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6万户。郑州晋身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100强、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100强、全国数字城市10强。

城市影响力大幅提升。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隆重举行,实现了大型活动、精神风貌、成就展览、舆论宣传、志愿服务“五个出彩”。郑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国际乒联巡回总决赛等赛事成功举办,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精彩纷呈。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质量魅力城市”称号。今年创新方式举办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球20多亿人次线上线下参与拜祖,极大凝聚了华夏儿女的精神力量。

二关键词

转型升级

我市推动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高技术产业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4%,上汽数据中心等243个项目开工建设,明泰铝业高精铝板带箔生产线等246个项目竣工。“三大改造”成效显著,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46个,投资额增长31.4%,压减煤电装机111万千瓦、钢铁产能95万吨、水泥61万吨、电解铝35万吨、煤炭310万吨。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中铁装备等2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突破,“上云”企业达1.3万家、占全省的40%。成功创建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档增效。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18%;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家,郑商所新增上市品种6个。网络零售额增长18.5%、快递业收入增长16.6%、物流业增加值增长9.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亿人次、增长14.5%,实现旅游总收入1598.9亿元、增长15.2%。

 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中国电子、紫光集团在郑落地。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开工。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实现产值300亿元。下一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启动建设。

 都市型农业提质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149.7万吨。非洲猪瘟疫病有效防控。新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10万亩、湿地农业1万亩。实施第三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2.5万亩、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7家,三全、思念、白象荣登“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及六项配套政策制定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获评“全国人才工作最佳案例”。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5项,占全省40%。新认定院士工作站11家,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浙江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在郑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6.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6家,累计达到2048家、增长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增长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8%。

三关键词

改革开放

全市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机构改革持续深化,市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实施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启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属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基本完成,分级办学体制扎实推进。

“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周末不打烊”,172个事项凭身份证“一证简办”,261个事项实现“掌上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压减至100个工作日内,“联合辅导”模式全国推广。企业开办注册3天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办结、单办业务实现“当场办”。

 国企改革攻坚战扎实有效,15家“僵尸企业”破产终结,50家驻郑央企和18家市属企业完成“四供一业”移交。产权、组织、治理三大结构改革有序推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荣获国家“守信激励创新奖”。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2.1亿元,减税降费271.1亿元。

“四条丝路”协同发展。其中,“空中丝绸之路”,完成旅客吞吐量291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2万吨,保持中部“双第一”。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陆上丝绸之路”,班列开行1000班、货重54.1万吨,分别增长33%、56.1%。国际陆港“一干三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网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商交易额107.7亿美元、增长24.6%。“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与青岛、连云港、天津等港口无缝衔接,海铁联运完成1.1万标箱。

 开放平台持续完善。自贸区郑州片区形成创新成果140项,新注册企业1.5万家、注册资本1811亿元。航空港实验区首家本土货运航空公司成立,河南首条直达欧洲定期客运航线郑州—伦敦开航。200余家智能终端企业入驻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河南省中国公民签证申请受理便利化平台正式启用。

 口岸建设不断强化。药品进口口岸获国家批复并公告,粮食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汽车口岸二期建设稳步推进;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省政府批准筹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全覆盖。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域外境内资金2235亿元、增长6%。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实际吸收外资44亿美元、增长5%;上汽全球数据中心、APUS全球第二总部等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四关键词

 强基提质

 我市着力强基提质,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我市统筹推进老城区复兴、新城开发和乡村振兴,城镇化率达到74.6%。

 枢纽建设提档升级。累计开通客货运航线242条,郑州获批全国唯一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郑万、郑阜高铁河南段通车,米字形高铁网初步成形。轨道交通三期规划获批,农业路高架、金水路西延等道路建成通车。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1174个、完成投资2096.2亿元;新建停车泊位6.2万个;新增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污泥处理能力300吨/日。清洁取暖、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试点城市工作顺利推进。

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启动“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加快推进“一环十横十纵”道路升级;整治提升老旧小区89个。加快推进城乡接合部36个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覆盖率74.3%、无害化处理率100%。

 生态建设成效凸显。国土绿化20.76万亩、森林抚育8.26万亩;铁路沿线、生态廊道五项整治连通绿道530公里;市区新增绿地3455万平方米,建成公园、微公园、游园46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05%,碧沙岗、紫荆山等公园拆墙透绿。1亿立方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水库工程获国务院批准;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主体基本完工,牛口峪引黄工程干线建成通水,全年生态调水3.36亿立方米。

 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新建农村公路158.9公里,所有行政村农村公路实现“双通”。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5.2万户。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83个,建设美丽乡村32个。

 五关键词

 三大攻坚

 我市聚焦三大攻坚战,短板弱项加快补齐。

 脱贫攻坚圆满完成。全市18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存量贫困人口1715人全部脱贫。累计投入3.23亿元助力卢氏县如期“摘帽”。

 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PM10年均浓度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京津冀“2+26”城市、全省18个省辖市排名中同比均提升2位。秋冬季PM2.5改善率在“2+26”城市中居第3位,重污染天数下降率在“2+26”城市排名中并列第1位。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规模以上企业煤炭消费总量削减168万吨,完成工业企业深度治理1270家、整治“低小散”企业1152家,全市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拆改;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0辆、出租车6444辆。完成清洁型煤“双替代”近7万户,全市散煤实现清零,“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河湖长“治、管、护”责任全面落实,“三污一净”专项治理扎实推进。5个国控断面稳定达标,省控断面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推进。非法集资案件有序化解。全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处于合理区间,省交办问题楼盘化解率81.5%。

 六关键词

 民生改善

 我市突出普惠共享,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

 全年民生支出1494.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32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新增城镇就业11.5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2亿元,“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新增公办幼儿园113所、学位3.8万个;市区中小学新开工34所、新投用23所、新增学位3.6万个,新开工普通高中4所。中小学午餐及课后延时服务受到好评。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郑州模式”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过复审,获批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奥体中心建成投用。启动建设各类博物馆39家;新建遗址生态公园22处。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城市书房55处,全民阅读工作全国领先。

 “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演出1200场。建业电影小镇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开放,宋城黄帝千古情等文旅项目基本完工。

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100余项、国家(省)级赛事8项、国际赛事12项。新建改建标准化农贸市场20家。

 新增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单位、餐饮示范店、食品小作坊示范单位各100家,完成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农贸市场)信息可追溯建设100家。

 加大猪肉、蛋、菜政府储备投放,市场供应充足、物价基本平稳。

 建成保障性住房9.3万余套,分配公租房1.1万套,安置房竣工2832万平方米、网签10.1万套,回迁群众17万人。

过去的一年,我市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殷切期望,编制实施了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谋划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启动编制了重大战略研究、总体发展规划、起步区建设方案,提出了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明确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功能布局,着力构建大交通、大开放、大产业、大文化、大生态的城市之“势”,郑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更清、氛围更浓、势头更强。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党政机关网站标识
网站地图
主办:郑州市郑东新区党政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中环南路86号 联系电话 :0371-67179600 邮编:450000
招商电话:(+86-371)67179967 67179820 67179488 67179487 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热线:0371-85908590
网站标识码:4101920001   豫ICP备2024098617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3517号
政府网站找错